建国初期,一般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总路线提出以前的这三年时间。
建国初期,我们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和外交上面临着巨大困难,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,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,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和统一,国民党反动派还在西南、东南沿海一带负隅顽抗,繁重的民主改革任务尚待进行,经济上从国民党反动派那里接受下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,财政经济极为困难。
但是,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开始了为巩固国家政权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各项社会改革任务而努力。
三年中,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民主改革的情况下,全国各族人民忘我劳动、艰苦奋斗和团结一致,短短的三年时间,就医治了战争创伤,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,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的新民主主义经济,巩固了国家政权。
到1952年,我国的工农业生产,都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,而且大部分已经超过这个水平。工农业总产值由466亿元增至810亿元。比历史上最高年产值增长20%。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,物价稳定,取得了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的伟大成就。
为什么会在短短的三年中,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?其成功经验是什么?
第一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始终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,正确地处理了革命和建设的关系。无论多少运动,始终没有冲击经济工作,例如抗美援朝战争,我们的做法是,工厂即战场,机器即枪炮,工人多生产产品,农民多打粮食,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。
第二,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策略方针,集中力量、调动一切因素搞经济建设。1950年6月,七届三中全会召开,会上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,要求工作要务实,分清主次,不能四面树敌,反对满把胡子一把抓。正确的战略策略方针是我们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。
第三,密切联系群众,谦虚谨慎,不骄不躁,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。建国初期,我们保持战争年代那么一股精神,密切联系群众,坚决反对以权谋私,净化社会风气,为此开展了“三反”“五反”、政党整风等运动,例如被揭发处理的刘青山、张子善等新中国第一大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