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可以
因此,单纯的将海水熬干制盐,会得到很多杂质,比如硫酸、镁和氯化酶,他们不仅尝起来苦涩,对人体也是有害的,所以绝不能直接使用这类粗盐。但回到古代,主盐法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制盐方式。北宋文学家刘永 就从作诗遇海歌当中的鲁农盐淡味得咸,彩桥深入无穷山。抱宗虎记不敢闭。朝阳初去夕阳还。无不表达出严明的工作艰辛。那他们是如何去除杂质的呢? 方法主要有两种,分别是磷灰法和磷土法。前者就是利用草木灰来提纯,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,能让钙镁离子沉淀出来。后者就像御海歌中写到的风干日铺咸味佳,使冠潮波六成弩。 即刮取盐泥,领取农卤。这又是什么原理呢?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简单的实验。农卤就是水中的氯化钠已经饱和,这个时候再把它浇到带有结晶的岩土上,氯化钠会 不断的吸出,与此同时,其他的盐分会随水溶解。重复这一过程,粗盐就被洗的越来越细了。除此之外,自贡严谨的提纯方法也很有趣。师傅们会往熬煮的卤水中加入豆浆,他们能吸附当中的杂质,变成肉眼可见的泡沫,很容易去除。 多次操作后,卤水会变得清澈见底。最后等水分熬干,就能得到白花花的井盐了。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古人都需要砍树、烧柴、熬卤制盐。直到清朝中晚期,晒盐法才被广泛应用。 以古老的海南杨浦盐田为例,他也有一个盐泥池,海水蓄满后,会慢慢的渗透到底部,并透过石缝流入旁边低于地面的盐卤池中。第二天,将沉淀澄清的卤水浇灌到 食草里,在经过半天的暴晒,下午便可以结晶成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