误码是怎么产生的?
1、色散补偿不合理:如果色散补偿不足或过大,则会出现线路误码。
2、入纤光功率过高或过低:在调测项目中,光功率设计和规划不合理。例如,当相邻站点较远时,不使用长距离光模块,或OA板增益不足,或者当相邻站点靠近时不使用光衰减器。
3、硬件性能原因:主要包括机框、单板、光模块和电模块。
硬件性能下降的原因如下:硬件缺陷对信号的影响。设备接近使用寿命,硬件故障,单板软件运行异常,单板上积聚导电异物(如灰尘)。
4、物理连接松动:信号线连接器松动或严重污染。单板安装不牢固,设备接地不牢固。
5、光缆衰减变化:光缆熔接质量差,光缆接头长期被水浸蚀。光缆或尾纤的弯曲半径太小,光缆或尾纤被强烈挤压绑扎。
6、硬件和电缆不匹配:例如,支持1310 nm的光模块连接到G.655光纤。1310 nm光信号使用EDFA放大器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,都可能出现误码。
7、设备工作环境异常:设备温度和湿度过高,设备受到强烈干扰,或机房内存在腐蚀性气体。
8、设备参数设置不合理:例如,FEC功能关闭或链路两端的FEC模式不一致,过度使用OA单板会导致OSNR值下降。网络时钟设置错误导致网络时钟紊乱。
误码解决办法介绍
关于保护对微波通道和光纤通道误码性能的要求,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。有关误码性能的要求是在ITU-T 建议G.821 的基础上提出的。规定中将G.821 建议中严重误码秒的误码率门限值由1×10-3 提高到1×10-4,这一指标是按照日本提出的保护闭锁时间率10-5 的标准推导得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