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个天坛没法比较,唯一共同点就是都是帝王用来祭祀上天、祈祷天下太平用的。
西安圜丘是隋唐时期帝王用于祭祀的场所,当时的京城在这里,圜丘在长安城启夏门外,年代较远,以前在陕师大校内,现在已经开辟成遗址公园,随时可以参观;
西安天坛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(公元590年),迄今已有1421年了。从隋初到唐末,圜丘沿用了314年。隋朝隋文帝2位皇帝和唐代19位皇帝(除顺宗、哀宗外)均在此处进行过祭天的礼仪。这里曾是国家至高无上的礼仪重地,是古人与天相接的地方,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,是一个旷世无比的历史遗迹。在我国历史上,祀天礼仪对维护皇权统治,增加民族凝聚力,维系国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天坛远古叫圜丘,又名圆丘,明清时被称作天坛。天坛的设置格外讲究,古人认为,“南”为乾位,太阳光照的时间较长,属阳,所以祭天必须在帝都的南郊,隋唐的圜丘,便建在长安城郭城的南边,位于唐长安城正门明德门东侧950米处。
西安天坛位于西安南郊天坛路南,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,它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,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。原为土堆,作为 "唐天坛遗址"保护。唐代21位皇帝除顺宗、哀宗外均在此处进行过祭天的礼仪。
圜丘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。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(即上台的阶道),呈十二辰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,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,大约体现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,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,为子陛、丑陛、寅陛、卯陛、辰陛、巳陛、午陛、未陛、申陛、酉陛、戌陛、亥陛,子、午、卯、酉陛又称北、南、东、西陛。其面南的午陛则宽于其他十一陛,午陛(即南阶)比其余十一陛宽,是皇帝登坛的阶道。
北京天坛是明清时期帝王用于祭祀的,年代较近,保护的较为完好。
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,合祭皇天后土,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。嘉靖九年(1530年)嘉靖皇帝听大臣言:“古者祀天于圜丘,祀地于方丘。圜丘者,南郊地上之丘,丘圜而高,以象天也。方丘者,北郊泽中之丘,丘方而下,以象地也。”于是决定天地分祭,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,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。嘉靖十三年(1534年)圜丘改名天坛,方泽改名地坛。大祀殿废弃后,改为祈谷坛。嘉靖十七年(1538年)祈谷坛被废,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,二十四年建成。
清乾隆十六年(1751年)改名祈年殿。以后多次修缮、扩建。
圜丘形圆象天,三层坛制,高5.17米,下层直径54.92米,上层直径23.65米,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。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,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,内圈九块,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,栏板、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,象征“天”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