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来欣赏山东这四座名楼吧~
01
蓬莱阁

蓬莱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,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(公元1061年),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。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诗篇,无数仙话在此演绎。这满载着丰富仙道文化的蓬莱阁,于海潮奔涌、人来人往中,站成了一块承载着蓬莱仙话的活化石,联结着仙境的蓬莱与人间的蓬莱。

蓬莱阁所处之地——丹崖山,东、西、北三面环海,波涛淼瀚,更突显出一种苍茫大气的山海美景。沿丹崖山缓坡上行,可见一众宫殿巧妙分布,楼、台、殿、阁掩映点缀在园林之中,包括蓬莱阁主阁、天后宫、龙王宫、吕祖殿、三清殿、弥陀寺等诸多单体和大量附属建筑。

站在蓬莱阁主阁观景台眺望,飞檐列栋,烟斜雾横,在碧海蓝天的映照之下气势磅礴。登临蓬莱阁,一睹山海之广袤,还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诸多印记,可令我们一一追溯它的过往与辉煌。
02
光岳楼
光岳楼,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,始建于明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。在《中国名楼》站台票纪念册中,光岳楼与鹳雀楼、黄鹤楼、岳阳楼、太白楼、滕王阁、蓬莱阁、镇江楼、甲秀楼、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。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,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。


光岳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,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。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。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,高9米,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上,高24米。光岳楼的通高和底边长者是33米,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,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,寓意它的高度不可超越。600多年来,光岳楼也一直是中国最雄伟最高大的建筑之一。

光岳楼雄伟壮丽、气势恢宏,登楼远眺,能看到鲁西北平原广阔无垠,滔滔黄河苍茫接天,壮观的景象吸引了众多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在此抒怀,留下墨宝。
03
太白楼

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,他在济宁生活二十余年,日日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,在此期间得到玄宗皇帝的征召,受到赐还后又归于此。济宁市的太白楼就是为了纪念李白而建的。太白楼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,原址坐落在古任城东门里(今小闸口附近)。
唐代诗人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(公元736年)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任城(济宁),居住在酒楼之前,“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”。唐咸通二年(公元861年),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,登楼观光,为该楼篆书“太白酒楼”匾额,作《李翰林酒楼记》一文,从此“太白酒楼”闻名于世。

宋、金、元代对该楼都进行过重建和修葺。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开凿济州河时,任城城池北移今址,明代初期城墙易土为砖。明洪武二十四年,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,以“谪仙”的寓意,依原楼的样式,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(即今址),并将“酒”字去掉,更名为“太白楼”,留传至今。

1952年,太白楼重建。重建后的太白楼连同台基,共占地4000平方米,楼体为两层,重檐歇山式样,砖木结构,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“太白楼”楷书阴刻匾额。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诗人所书“诗酒英豪”大字石匾,下嵌着李白、杜甫、贺知章全身阴刻“三公画像石”,游廊和院内有《李白任城厅壁记》,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、诗赋及乾隆皇帝《登太白楼》等碑碣60余块,有罕见的李白手书“壮观”斗字方碑。
如今太白楼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以及每一首诗篇、每一座石刻已成为古运河济宁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04
超然楼

超然楼历史悠久,源起于700年前,其最早的建设者为元代著名大学士,济南人李泂。约在元武宗、仁宗时期(1307—1320),不晚于元至治元年(1321),李泂在大明湖畔修建了以超然楼为主要建筑的湖上别业,以供回乡时居住。

超然楼由“名士”建成,成为“名士”聚会、雅集的场所,后来又有“名士”在此地结诗社、著名篇,更有一代代的“名士”在此怀古,观赏济南的湖山景观,因此超然楼成为济南独特的,具有“泉城”特色的“名士文化”的代表。

如今,超然楼屹立于大明湖畔,是“明湖新八景”之一“超然致远”景观的核心建筑。其为一大型楼阁式建筑,铜瓦、铜栏、铜门、铜柱,典雅大气,气势宏阔,上下共7层,楼高51.7米,主体建筑面积5673平方米。
拱卫左右的裙楼博艺堂、贺胜斋,与高耸挺拔的超然楼共同构成一组总建筑面积7473平方米的宋元风格建筑群,布局美观,巍峨挺拔,气势雄浑,蔚为大观。漫步于内,可尽览济南泉景文化;登临顶层,则可一览泉城风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