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百科大全> 列表
如释重负基本史实
时间:2025-04-15 00:40:29
答案

如释重负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比喻人在解除负担后的愉快心情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记载,具体故事背景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身上。

公元前542年,鲁襄公去世后,鲁昭公继承了国君之位。然而,他手中并没有实权,只是个任人摆弄的傀儡,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季孙宿、叔孙豹和孟孙三卿手中。昭公对三卿权力过大感到不满,想要夺回权力。他私下与三卿的反对者联合,计划打击三卿。

季孙宿死后,季孙意如继续执政。大夫郈孙、藏孙与季孙意如不和,打算除掉季孙氏。昭公得知后非常高兴,认为铲除季孙氏的时机已经成熟。于是,他传旨让郈孙、藏孙带领军队将季孙氏的府第围起来,并处死了季孙意如。

然而,叔孙豹的家臣看到季孙意如被杀,起了兔死狐悲之念。他们为叔孙氏的长远利益考虑,决定发动人马援救季孙氏。昭公的军队外强中干,见到叔孙氏大军杀过来,竟然四散而逃。孟孙氏也觉得三卿一损俱损,于是派兵援救季孙氏。最终,郈孙吃了败仗,向外逃奔时与孟孙氏的军队狭路相逢,被抓住杀掉。

昭公见三卿联合起来,自己的性命难保,只好和藏孙逃到齐国去。因为昭公历来不体恤百姓,老百姓早就对他失望。现在他逃往外邦,百姓并不为他担心,反而觉得自己身上的负担有所减轻。这就是“如释重负”这个成语的出处,形容百姓在昭公离开后,感觉像是放下了一个重担。

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,也展示了成语“如释重负”所蕴含的深层含义。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竞技知识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