萨拉齐是蒙古语,汉意为制奶食品的地方,是明朝中后期为居于大板升城(即今天的美岱召)的蒙古阿勒坦汗王府供应奶制品的地方。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古城,还有着“圐圙”的别称,即板升围子。以下是关于萨拉齐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:
- 明末时,萨拉齐已有刘、潘、杜、范、程五姓汉人租种蒙古贵族的土地。
- 清康熙后,实行开放蒙禁、移民垦边政策,晋陕冀农民和商人走西口来到塞外,落脚于萨拉齐,而后再从这里走包头、走后套、走草地。
- 雍正十二年(1737年),萨拉齐始有建制;乾隆四年(1739年)设厅。
- 清同治前,萨拉齐的商业经济十分繁荣,大盛魁、天义德、复字号、日升昌等晋商均设有分号。
- 同治六年黄河水患,毛岱渡口溃毁,迁往包头南海子,萨拉齐的水旱码头地位受到动摇。
- 1900年,萨拉齐兴起义和团,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十四顷地教案。
- 1915年,萨拉齐同盟会先驱云亨、经权等发动了倒袁的萨县“五英雄起义”。
- 1940年,中共萨托(托克托县)地下工委书记刘启焕和地下党员王弼臣、王经雨等,组建了大青山萨县抗日游击队。